Wednesday, June 23, 2004

客制化, 市場與人類文明

一直很想作這樣的分析

雖然標題很奇怪, 不過想不到更好的, 而且現在不寫怕以後會忘記
若從生產行為的角度來看人類文化, 我認為人類文明到目前為止大致上可以分成四個時期
這裡生產的定義指的是人類利用自己的智力與體力將自然物加工的過程

1. 史前時期
這個時期人類是單純的消費者, 人類的生產是為了供給自己的消費, 並沒有所謂的市場
即使有以物易物的商業行為, 但人類本身並不從事生產工作, 而只是消耗大自然的產物
人類打獵, 摘果子, 連女人都是用搶的, 完全只依照野性進行

2. 工匠時期
演進至人類有了文字語言, 開始可以記錄傳承前人的智慧後, 人類文明的時間才真正開始流動
這個時期由於階級概念的興起, 多數的人類被迫生產以取得維生的所需
而由於語言文字讓經驗可以傳承, 各種不同的專門技術也開始演進, 人類的社會開始有了職業的區別
不同的職業各自利用專門的技藝換取生活所需, 小規模的市場出現
然而基本上人類在這個時期從事生產主要還是為了維繫個人的生存, 所以也沒有工廠這樣的概念
也出現了少部分的人則專注於生產的技藝上

3. 工廠時期
工業時代後, 大量生產可以節省成本的概念風行, 而為了要大量的生產勢必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 工廠於焉形成
而工廠的概念同時影響到商業市場, 於是也有了公司等組織
由於需要集中大量的人力物力, 在資源有限下, 商業競爭的行為出現
人類生產的方式由個人生產轉變為團體大量生產, 不料這也影響了人類的消費行為
人類被迫接受"所有人都用同樣的東西"的概念, 對於無法接受者則以廣告行銷等強力手段加以洗腦
目的就是在降低成本的同時, 擴大市場, 而能夠提高競爭力, 再進行更大量的生產
人類文化在這樣的影響下, 精緻文化漸漸被侵蝕, 取代的則是快速講求效率的速食文化

4. 客制化時期
而繼續隨著時間演進, 工具越來越多, 人類在以往需要耗費大量勞力時間進行生產行為的強況慢慢減少
再加上經過70~80年代自動化的盛行與90年代的數位化, 現代多數人類開始可以不需要那麼專注在生產的行為
於是進入了客制化時期
這個時期由於人類開始追求除了生存(生存是一種消費行為)之外更多的樂趣, 消費的樂趣開始被重視
人類在消費行為上的傾向開始唾棄工廠時期的大家用一樣東西的概念
人人都希望發展自我, 擁有個人的可見度
於是, 手機等數位商品要可以換殼, 電腦可以自由設定桌面, 軟體可以自訂功能, 這樣的慾望開始擴張
慢慢地已經有可客制化的商品出現, 例如完全依造腳模設計的鞋, 依照環境設計的建築等
有趣的是, 人類在消費行為上的生態居然退回到了第二時期(或許只是因為大量複製原本就違背人類的本性)
但是, 在生產行為上並沒有放棄「大量生產」, 因為公司等組織都還在, 工業時代的成本利潤觀念也還在
所以現在變成了「大量生產可客制化的商品」, 這很有趣, 因為原本似乎是兩種不同的概念居然被組合了
一種是「去訂作一套衣服」, 另一種是「去量販店買一套成衣」,看似兩種相反的概念, 在數位軟體的協助下結合了
這樣的風潮如果持續, 未來的公司必須投注心力在設計可客制化的商品或是將客制化的彈性融入原本生產的流程中

我個人認為, 相較於工業時代的大量複製品, 對美跟自我的追求是比較合乎人類本性的
因為, 穿衣服上街跟別人撞衫, 大概很少人會覺得開心的吧
客制化的風將會繼續吹, 影響所有的人類, 對人類腦中想法的追求與分析等學術將會更加蓬勃
直到....形隨意動(產品的形/型/行, 都隨著人的想法自動客制化)的境界吧

轉念一想, Media不也就是這樣?真的, 挺有趣的:p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