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有機會聽到學姐的研究,她是從歷史的觀點來看創造力的
她下了一個簡單的結論:
就是她認為具有創造力的時代分別是「古典時期」、「文藝復興」、「現代主義」、「數位時代」
我剛好對歷史很有興趣~雖然我也唸過一些設計史跟藝術史,不過沒那麼專業
只是從她的結論產生了一些疑惑
雖然寫了信請教了學姐,不過她並沒有理我,可能是太忙了,或是我的問題太鳥她懶得理我
所以就先把我問她的問題記錄下來,或許哪天我會自己找到解答?(應該不太可能啦....)
也或許哪個路過的人會突然指點一條明路(應該不會是Aleppo吧,哈哈哈哈)
以人們普遍對「創新」的概念,大致上會有兩種定義
(1) 從無到有,從「混沌」而生「秩序」,例如從空間中生直線
(2) 顛覆破壞,從「秩序」而生「反秩序」,例如從直線中而生弧線
從類似這樣的概念中,藝術史在我看來,大砥上是一種秩序與反秩序的循環(反正建築史的前期跟藝術史實在也很難分得開)
史前時期:混沌
古典時期:秩序(泛指希臘羅馬時代,既然定出美學的圭臬與開創,算是一種秩序)
中世紀:反秩序(哥德,我想這些時代由於內省精神的低落,一昧追求對上天的崇敬,建築就是越大越高越好,比方說並沒有一個定義說飛扶壁的比例怎樣叫美)
文藝復興:秩序(反省黑暗時代,重新追求古典的秩序)
巴洛克:反秩序(一反文藝復興的秩序,而以變形及追求裝飾,到後期的洛可可當然更嚴重~)
現代主義:秩序(理性秩序的探求)
新藝術:反秩序(當然也包括裝飾主義Art Deco)
德國工藝聯盟:秩序(以及後期的包浩斯)
現代主義之後的一堆各種思想或主義,不論美國的流線主義、歐洲的好造型以至解構主義
我一直覺得是這種秩序與反秩序的衝突與相互循環,大時代的脈絡大抵上是這樣在走的
到了後現代或許厭倦了這樣二元法,尤其是反對「好設計」所認為的設計被二分化為好或壞,索性兼容並蓄,某個層面上可說又回到了混沌
後現代:混沌
但從她認定的「有創造力的時代」,很有趣的,剛好有三個都落在「秩序」這塊
(數位時代的認定實在很不易,所以我也不知道為甚麼會被列進去)
不知道這其中是否代表著什麼線索?
是因為精神層次的差異,以致這些時期的作品容易成為經典而在social field被認為有創造力?
不然單就「創新」的概念,何以認定純為裝飾的目的或沒有滿足結構或機能上需求的創造物就是「不夠創新」呢?
或是因為她比較推崇理性主義,所以因著bias在潛意識裡做了這樣的選擇?
當然也有可能是我的主觀概念限制了我在看待她的認定的方法
我很好奇在她所作的選擇裡面是否隱藏著什麼有意思的訊息~
可惜沒得到回答,憑我現在的知識,也只能停在這裡沒辦法繼續深究下去了....
這幾天偶而還是會把這件事情抓出來想,不過仍舊是一團迷霧
想不通的事情一直想不通,這種感覺跟便秘真是沒兩樣
不會要命但是實在不舒服啊~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